2023年是全面贯彻实施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起步之年。新春伊始,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秘书处工作人员便开启了调研之路,足迹遍布六省,先后走访了18家行业骨干企业和3个产业集群。在与各企业领导层同仁充分交流当前行业形势、安排做好全年工作计划基础上,协会对于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和新情况新趋势,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思考。总结梳理如下:
降不降价,市场就在那里,不多也不少
首先要谈到的,就是这一波的开年降价潮。就在我们调研期间,玻璃纤维纱价格一路下跌,部分产品价格直接打破此前历史最低价,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在此期间我们基本与国内一半左右的池窑企业实现了面对面的交流。对于此轮降价潮,显然中小企业更加焦虑,然而率先实施降价并不断刷低产品价格的,也是个别中小企业。
我们始终认为,玻璃纤维行业作为战略性新材料行业一部分,应用领域广阔,且潜在市场不断涌现,仍属于成长型行业。只不过行业整体产能规模早已超过全球总产能规模的65%,近年来行业发展更多是依靠我国自身经济发展红利。因此,行业产能增长必须保持在一定速度之内,不能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速度偏离太多。现实也多次验证,每当行业产能增速偏离国家GDP增速过多,就会出现供需失衡、库存积压问题。而每当行业经过一段时间的产能调控,行业供需失衡问题就能得到显著改善,行业重回蓬勃发展的轨道。也就是说,不管降不降价,下游市场规模就在那里,与我国经济整体形势挂钩,与国家GDP增速挂钩,不多也不少。
正是基于供给增速对于行业整体市场供需形势的巨大影响力,去年新春调研之后,在全行业一片看涨的氛围中,协会秘书处兜头给大家浇了一盆冷水——130万吨新建项目计划年内投产,警惕全行业产能过剩!协会秘书处的担心在二季度不幸应验——半年时间全行业新增产能83万吨,产能过剩造成大量库存积压、产品价格全面下调。随后,协会秘书处发出稳增长倡议书,巨石、泰玻等骨干企业带头延迟后续新建项目投产进度,并及时关停多条池窑产线,以期能够稳住产品价格和行业整体利润水平。现实再一次得到验证,下半年全行业无新建项目投产,在产产能规模保持稳定,等到年底之前,行业整体就已经基本实现产销平衡,部分产品价格实现企稳回升。
新的一年,国家正全力以赴稳经济促发展,行业内的产能调控仍在进行之中,2023年至今仍无新建项目投产,可以说行业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一切正往好的方向发展。但面对一个加长版的市场淡季,个别企业坐不住了。众所周知,玻璃纤维池窑采用连续式生产工艺,而玻璃纤维毡布制品和玻纤增强复合材料制品都具备随时停产的特点,且复合材料制品还属于个性化订制产品,行业运行具有很强的季节特点。因此玻璃纤维企业在每年四季度后期和一季度前期都要面对多多少少的季节性库存积压。只不过刚刚过去的这个假期,因为疫情因素稍有延长。面对这样一个加长版市场淡季,个别中小企业迫不及待的开启了降价模式,而且一定要降的比头部企业价格更低。恍惚间,头部企业才是没有成本优势,害怕打价格战的一方。
只不过,降价的效果,并不一定如人愿:
低价带不来薄利。随着全球经济形势变化,原燃材料价格持续攀升将是大趋势。骨干企业具备成本优势尚有微利可图,中小企业压着成本线销售,无利可图,无异于杀敌八百,自损一千,于企业于行业无任何意义。
低价带不来多销。一年之计在于春,当前下游行业正逐步复产复工,此时降价对于下游企业成本测算和采购决策造成很大困扰,无形中也进一步增加了整个市场的观望情绪,降价不一定带来更多市场订单。
低价抢来的蛋糕,转眼又被更低价的对手抢走。即使没被抢走,以当前低价做基础,后续合作看起来也难以实现供需双方的长期共赢。
我们并不反对低价。相反,我们支持企业通过产业链整合、技术进步、装备提升、数字化赋能等各种措施,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并以此为基础,适度降低产品售价。因为作为一种战略新新材料,只有不断提升产品“性价比”,我们才能在与其它材料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成长空间。
但我们不建议企业无视成本底线,无原则的启动低价竞争策略,因为:
如果行情不好,头部企业跟进降价并启动价格战,受伤的仍然是不具备成本优势的中小企业;
如果行情好转,通过低价策略清空了库存的中小企业,就只能“人家吃肉你喝汤”,看着头部企业涨价销库存了。(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 刘长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