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微信公众号
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秘书长刘长雷接受中国建材报专访
来源:中国建材报 | 作者:id19071501 | 发布时间: 2021-10-08 | 3474 次浏览 | 分享到:
核心提示:随着第五届理事会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班子正式履新,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的工作也全面步入了新征程。“十四五”开局 ,行业第一步怎样迈准迈稳?“双碳”行动,绿色制造如何落地破局?“双控”之下,行业高质量发展怎样按下快捷键?就玻纤行业“十四五”规划中的“四化”(智能化、绿色化、差异化、高端化)目标,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秘书长刘长雷接受了《中国建材报》记者韩凤凤的专访。采访报道《聚焦“四化”目标 引领高质量发展——访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秘书长刘长雷》在中国建材报学习强国号、今日头条、搜狐新闻、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平台发表。

报道全文如下:

聚焦“四化”目标 引领高质量发展——访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秘书长刘长雷


在建材行业众多细分行业中,玻璃纤维行业无疑是小而精的。虽然相比于水泥、玻璃等传统建材行业,玻璃纤维行业的体量并不大,但其贡献却不容小觑。2020年,虽然各行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玻璃纤维行业利润总额达117亿元,同比增长56%;今年上半年,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4.0%,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46.4%。利润水平在建材行业中保持领先。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对玻璃纤维行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三五’期间,玻璃纤维行业积极探索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道路,企业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档次及节能减排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十四五’期间,全行业将着力向智能化、绿色化、差异化、高端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秘书长刘长雷在接受《中国建材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了玻璃纤维行业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新方向、新目标。

智能化:从内到外寻求突破

“玻璃纤维跟工业智能化的结合有很多机会。首先就是行业自身的智能化发展。”刘长雷向记者介绍,“十三五”期间,玻璃纤维及制品生产技术与装备不断提升。池窑企业通过优化工厂总体布局、改造应用更加智能化的生产和物流装备、创新工艺流程、搭建智能工厂大数据管理平台并进行模拟仿真,实现实时数据库平台与过程控制、生产管理系统互通集成、制造执行系统(MES)与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集成等,不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目前玻纤行业虽然有智能化示范线,但还不足10条,比例较小。‘十四五’我们要把智能化示范线向全国推广,对现有上百条大型池窑线进行智能化生产线改造。”刘长雷说。

“每个行业都要考虑工业4.0和行业自身结合的问题。不仅是自身生产工艺的改进,还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外延伸,从应用的角度帮助下游产业实现智能化。玻纤是增强材料,特性是强度高、质量轻、耐腐蚀、电绝缘、耐酸、耐碱等,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给材料多附加一些功能特性,比如成为智能制造的载体。这也是行业今后应用研究和市场拓展的重点方向。”刘长雷介绍,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兴起及智能时代到来,玻璃纤维在智慧化社会建设方面正在显现其优势和潜力,在各类电气设备绝缘材料体系、智能型土工材料体系等产业用纺织品应用领域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他举例,以前在道路路基材料中,玻纤网格材料只起到增强作用。智能化的提出,也给玻纤的应用提出了新的思路。玻纤网格材料利用自身特性,在制作时加上一层监控探测预警系统,就可以随时监控道路的使用情况,一旦发生路基变形、温度过高等情况,就可以提前预警。这样玻纤就变身成为基建智能化的载体,为智能交通、智能路网建设助力。“类似产品未来在高铁、高速公路、山区道路等领域都有很广阔的市场。”

绿色化:自我加压持续领跑

“双碳”目标的提出,给各行各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

据中国玻璃纤维协会调查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玻璃纤维生产企业通过改进原料配方、提升熔化效率、提高综合成品率等措施,不断降低产品综合能耗。其中,池窑粗纱产品综合能耗先进值由“十二五”末的0.55吨标煤/吨纱降低至0.35吨标煤/吨纱,池窑细纱(7微米至9微米)产品综合能耗先进值由“十二五”末的0.75吨标煤/吨纱降低至0.45吨标煤/吨纱,坩埚纱产品综合能耗先进值由“十二五”末的0.37吨标煤/吨纱降低至0.30吨标煤/吨纱,无碱球及中碱球产品综合能耗分别达到0.35吨标煤/吨球和0.25吨标煤/吨球。

随着国家环保政策趋严及各地环保标准要求提升,“十三五”期间,玻璃纤维行业在生产线环保设施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在废气方面,企业配备了除尘脱硫脱硝等环保设施,先进企业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分别稳定控制在10mg/ m³、50mg/ m³、100mg/m³以内;在固体废弃物方面,企业通过对废丝进行原地分类预处理,实现各类废丝回收再利用。

作为新材料产业的重要一员,玻璃纤维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自我要求一直很高,无论是能耗水平还是排放水平,都能够保持在行业前列。“我们是新材料产业,就应该有新材料该有的‘体面’。”刘长雷笑言,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各行业都在想方设法节能降碳,并且提出了超低排放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要自我加压,在节能减排方面继续跑在行业前面。

根据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近日发布的《玻璃纤维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要继续做好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持续降低产品综合能耗水平。到“十四五”末,各主要生产线产品综合能耗要比“十三五”末降低20%及以上。要积极开展碳减排工作,研发和推广各类碳减排技术与装备,探索建立零碳工厂。争取到“十四五”末,全行业碳排放水平比“十三五”末降低30%及以上,

刘长雷表示,“十四五”期间,玻璃纤维行业企业要继续挖掘节能潜力,在继续做好“三废”达标排放基础上,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通过创新工艺技术、优化工艺流程、改进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等措施,稳步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及产品品质,降低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和碳排放量;通过开展能效对标、降低碳酸盐原料使用规模、提高绿色能源使用比例等措施,不断降低企业碳排放水平。要通过产业政策引导等措施,推动全行业实施低碳化发展转型,稳步实施行业产能及产业战略布局变革调整,引导行业向具备清洁能源优势地区转移,积极探索建立零碳工厂、零碳车间,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玻璃纤维行业是增长型行业,为满足市场需求,还会建设新的项目,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现有生产线的碳减排,还要关注新增产能带来的碳排放问题。”刘长雷强调,将来要用国际上最先进的能耗和排放标准对新建项目设置门槛,这样才能保证生产线的质量,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

差异化:细分市场精准定位

近年来,随着玻璃纤维应用领域拓宽和市场规模扩大,不同类型企业也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形成了“术业有专攻”的发展格局。

“20年来,巨石集团、泰山玻纤、重庆国际三大玻纤企业在行业内一直保持领军地位。”刘长雷介绍,在大企业地位无法撼动的情况下,行业其他企业开始另辟蹊径,转向其他细分领域,做精做专。企业间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默契,各自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大企业集团利用资金和人才优势,集中主要精力从事大型池窑生产线成套技术创新提升与规模化运营,越来越多的民企则在玻纤深加工制品上发力,钻研不同领域细分市场,争取生存机会。比如江苏长海的短切毡,河南光远的电子纱电子布,泰安路德的土工格栅,辽宁新洪源的高温滤料,都已经成为各自细分市场的领头羊。

刘长雷表示,“十四五”期间,行业企业在差异化发展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以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纤维玻璃配方研究与设计工作,不断研究和完善玻璃纤维品种系列,优化不同类型玻璃纤维品种的生产工艺路线,提升各玻璃纤维品种的性能指标,满足玻璃纤维在辅助增强、绝缘、耐热、耐候、耐腐蚀、阻燃等不同领域的差异化需求。同时,要积极探索高强、高模、超细、低介电、高硅氧、耐碱、耐腐蚀、可降解、异形截面、本体彩色、玄武岩等各类高性能及特种玻璃纤维的池窑生产工艺与装备,加大研究开发力度,挖掘玻璃纤维应用潜能,满足下游不同领域的应用需求。要及时跟进各细分市场的应用需求变化趋势,做好产品研发与市场推广。重点做好各领域应用研究与市场拓展,培育和发展一批具备较高技术门槛的规模化细分市场。

“玻纤行业市场跨度很大,从风电光伏,到汽车及轨道交通产业,再到电子通讯产业、建筑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不同类型企业之间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做好产能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走差异化、专业化发展之路。这也是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然选择。”刘长雷说。

高端化:加强创新超越引领

“高端化是行业一直努力的方向。我国玻璃纤维行业比国外起步晚了20年,但通过科技自立自强,我们的生产规模已经稳居世界第一。特别是巨石集团和泰山玻纤,规模分别位居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三。”刘长雷介绍,虽然我们在产量上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但是在品种的系列化上、高端化上还有一定的差距。

当前我国玻璃纤维行业每年都有150万吨的玻璃纤维及制品出口,有接近20万吨的玻璃纤维及制品进口。分析来看,进口的大多是国内产品不能满足的高端产品,或者说是高品质产品。“我们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有质量管理和销售服务方面的问题,也有生产工艺及配方、化工助剂研发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行业需要尽快攻克的难关。”

刘长雷表示,为提升产品品质,满足高端化市场需求,“十四五”期间行业企业要以提升现有产品品质、满足玻璃纤维新品种新应用需求为引导,积极开展玻璃纤维成膜剂、润滑剂、偶联剂、抗静电剂及其他辅助成分,以及玻璃纤维制品粘结剂、涂覆树脂等各类化工辅料的产品开发及质量提升,并积极进行高端化工助剂的国产化替代。同时,做好各类拉丝机、捻线机、织布机、制毡机及涂覆机组、预浸料设备等各主要类型生产装备的研发、改进和推广,跟踪和借鉴国外先进工艺与装备技术,重点做好高性能玻纤新品种拉丝设备、各类型工业织物生产用高速喷气织机、稀织物及立体织物生产用缝编织机、功能性涂覆机组等设备研发实践与应用推广,不断提升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

“过去我们一直是国际同行的追随者,今后要从追随者变成行业的创新者、先导者。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行业企业加强创新的力量。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玻纤行业的很多细分领域都有企业自觉承担了该领域的研发创新任务,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提升企业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水平,这是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也是中国玻纤行业实现国际领先的有力支撑。”刘长雷对此充满信心。


推荐图文
推荐协会动态
    点击排行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
同类协会动态
更多>